在接见信徒时,教皇宣布基督的复活为人类历史的黑暗带来了希望。

在接见信徒时,教皇宣布基督的复活为人类历史的黑暗带来了希望。 在接见信徒时,教皇宣布基督的复活为人类历史的黑暗带来了希望。

教宗利奥十四世在11月5日圣伯多禄广场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表示:“即便在我们这个充满十字架的时代,也召唤着逾越期希望的曙光。”

教宗在教理讲授中阐释基督复活“并非理念,亦非理论,而是奠定信仰根基的事件”。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相信复活,意味着要彻底革新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将助力我们以"基督徒希望温柔而勇敢的力量改变世界"。

教宗呼吁道:"即便人类历史的远方不见曙光,我们仍可成为祂的见证者。逾越期希望永不落空。"

教宗利奥十四世在公开接见活动中(@梵蒂冈传媒) 教宗利奥十四世在公开接见活动中(@梵蒂冈传媒)

我们混乱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教宗强调,在基督的复活中"我们找到了对生命意义渴求的答案",尤其当面对看似无法理解的处境时。

"在祂内,我们确信总能寻得指引方向的明灯,将看似混乱的人生引向光明——这人生常被种种令人困惑、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事件所标记:形形色色的邪恶、苦难、死亡,以及影响每个人的重大事件。"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继续阐释:"面对脆弱的人性,基督的复活化作关怀与疗愈,滋养着我们面对生活日常挑战——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全球层面——时所怀抱的希望。"

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在接见日活动期间(@梵蒂冈传媒) 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在接见日活动期间(@梵蒂冈传媒)

他阐释道,"从复活节的视角来看",苦路便成为光明之路。他敦促信众"品味并默想痛苦之后的喜乐,在新生的光明中重温复活前的所有历程"。

教宗强调,耶稣在《启示录》1:17中自称"永生者",旨在表明祂的复活是当下真实存在的事实,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皆可见证。

复活并非遥远的往事

教宗强调:"基督的复活并非属于遥远过去的事件,如同人类历史中众多已成定局的篇章。"他指出,教会教导我们必须通过每年庆祝复活节、每日参与圣体圣事,来实践对复活的"活生生的纪念"。

"逾越奥迹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万事万物皆围绕其运转,"他补充道,"因此我们可毫无妥协或感伤地宣告:每日皆是复活节。"

教宗阐释道:"每时每刻,我们经历着千姿百态:痛苦、磨难与忧伤交织着喜悦、惊叹与安宁。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心始终渴求圆满,渴求深沉的幸福。"

教宗良十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的公开接见活动(@梵蒂冈传媒) 教宗良十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的公开接见活动(@梵蒂冈传媒)

为阐明这一概念,他援引了十字架的圣特蕾莎·本尼迪克塔(圣伊迪丝·斯坦)的观点,这位圣人"深入探索了人的奥秘",指出"活力"源于"对圆满的永恒追寻"。

她写道,人"永远渴望被赋予新的存在,以便我们既能汲取当下给予我们的,又能承受它同时夺走的"。

教宗表示:"我们身处局限之中,却又不断努力超越局限。"

复活是最美妙的讯息

面对这种人性现实,教宗继续说道:"逾越节的宣告是历史上最美丽、最喜乐、最震撼人心的消息。"

"这是最精粹的'福音',见证着爱战胜罪恶、生命战胜死亡的胜利,因此唯有它能满足困扰我们心灵与思想的意义渴求。"

教宗利奥强调,人类始终"向往着不断吸引他们的彼岸"。"任何偶然的现实都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倾向于无限与永恒。"

但他同时指出:"这与死亡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痛苦、失去与失败预示着死亡的降临。"他援引圣方济各《太阳颂》中的话:"凡活着的人都无法逃脱死亡。"

教宗最后强调,复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当妇女们在耶稣受难后前往坟墓"为主的圣体涂抹香料",却发现坟墓空空如也时,她们遇见了"身着白衣的神秘少年",他告诉她们:"你们寻找那被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马可福音》16:6)。

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在接见日活动期间(@梵蒂冈传媒) 圣彼得广场上的群众在接见日活动期间(@梵蒂冈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