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厅

君士坦丁大厅 君士坦丁大厅

1520年4月12日,画家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致信好友米开朗基罗:"那位可怜的拉斐尔去世了。"这位乌尔比诺大师的早逝留下了一系列未完成的委托作品,其中最艰巨的是梵蒂冈宫殿内一间大型厅堂的装饰工程。这是拉斐尔自1508年起为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后又为教皇莱昂十世工作的梵蒂冈房间系列中的第四间也是最后一间。

塞巴斯蒂亚诺,这位与拉斐尔素有竞争关系的人,曾试图为自己争取到这个委托,甚至不惜通过米开朗基罗向罗马的高级教士求情。然而,教廷态度坚决:拉斐尔工坊的继承人已展示了一些被认为美得难以形容的油画,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拉斐尔为康斯坦丁厅准备的素描稿。

因此,塞巴斯蒂亚诺被授予另一项委托。这间房间是梵蒂冈房间中最大的,被用作宴会厅和官方接见厅。它的名字是现代的,源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整个壁画系列就是献给他的。根据传统,君士坦丁在皈依并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捍卫者后,屈服于教皇的权威,承认其权威高于帝国权威,因为教皇是上帝的直接后裔。

这一主题通过颂扬罗马教会权力优于主要世俗权力的优越性,特别适合装饰一间旨在接待全欧洲君主的厅堂。

这四幅壁画主要由朱利奥·罗曼诺及其助手完成,描绘了君士坦丁的异象与受洗、君士坦丁的捐赠,以及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桥的战役,后者是最大的一幅场景,也是最早完成的。

墙面上绘有四幅描绘其生平的场景,见证了异教的失败和基督教的胜利:十字架的异象米尔维安桥之战君士坦丁的洗礼罗马的捐赠。大厅的装饰由伟大的教皇形象完成,两侧是美德的象征。

原木制屋顶由教皇利奥十世(在位1513年至1521年)建造,后在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在位1572年至1585年)时期被替换为现存的天花板。天花板的装饰由教皇委托托马索·劳雷蒂(Tommaso Laureti)完成,他绘制了中央面板,描绘了基督教战胜异教的场景。该工程于1585年底在西斯五世教皇(1585年至1590年在位)在位期间完工。

近期对大厅墙壁的修复工作证实了拉斐尔为《和平》(Comitas)《正义》(Iustitia)两幅人物画的作者,这两幅画以油画形式绘制于墙面,采用了一种实验性技法,分别位于《异象》(Vision)和《战斗》(Battle)的右侧。

米尔维乌斯河战役

米尔维乌斯河战役

这幅壁画纪念了君士坦丁大帝在312年米尔维安桥战役中的胜利,正是凭借这场胜利,他在经历了内部权力斗争后,最终被拥戴为皇帝。

这幅壁画的构图采用断裂的节奏,没有明确的焦点。就连君士坦丁的英雄形象也难以在众多人物中辨认出来。他骑在一匹白马背上,马具镀金,头戴王冠,面带傲然神色,体现了古典雕塑所传承的罗马权威典范,其姿势也深受其启发。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右侧可依稀辨认出他的对手马克西米安,他象征性地被台伯河的河水卷走。

米尔维乌斯桥战役 - 天使 米尔维乌斯桥战役 - 天使

天使在战场上守护的现象被归因于君士坦丁据称皈依基督教

据传说,在米尔维安桥战役前,他曾做了一个预兆性的梦:基督向他显现,并宣布如果他以十字架为标志作战,必将获胜。

君士坦丁身后可见的罗马徽章实际上都缀有十字架。

君士坦丁之战被描绘成一幅悬挂在墙上的假挂毯。边框似乎是用珍贵丝线编织而成,重复着梅迪奇家族的纹章,而委托创作这些壁画的教皇利奥十世正是该家族的成员。

虚拟空间的虚构与现实与表象之间的智性游戏,是曼耶利斯风格的特色,这种风格在意大利和欧洲广泛传播,部分得益于朱利奥·罗曼诺的影响。

君士坦丁战役被描绘成一幅挂在墙上的假挂毯。

米尔维乌斯河战役 - 十字架 米尔维乌斯河战役 - 十字架

十字架的异象

十字架的异象 十字架的异象

《十字架的异象》讲述了君士坦丁在与马克森提乌斯作战前所做的先知性梦境,梦中他被告知,若其军队在军旗上悬挂十字架而非帝国鹰徽,便能击败敌军。

在异象的高潮时刻,天降异象,显现出基督教救赎的象征,并伴有以下文字:"IN HOC SIGNO VINCES -凭此标志,你必得胜"(希腊语:"Ἐν τούτῳ νίκα");下方,士兵们正专注地聆听皇帝下令举起旗帜("Adlocutio")。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侧背景中有一幅罗马城的画面,其中包含一些重建的古代纪念碑。

君士坦丁的洗礼

君士坦丁的洗礼 君士坦丁的洗礼

君士坦丁受洗的场景描绘了皇帝跪下接受教皇西尔维斯特(314年至355年任罗马主教)施洗的圣礼,地点是君士坦丁大教堂的洗礼堂。

这幅场景由一位与克莱门特七世(1523年至1534年在位)相似的画家创作。在克莱门特七世的教皇任期内,这间厅堂的修复工作因哈德良六世(1521年至1523年在位)的教皇任期而暂停,随后恢复施工,直至仅剩两层楼未完成——即这层和后续的一层。

这些壁画通常被归功于乔瓦尼·弗朗切斯科·彭尼(Giovan Francesco Penni)绘制人物,而朱利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则负责部分肖像及建筑细节。

罗马捐赠

罗马捐赠 罗马捐赠

君士坦丁大帝被描绘成跪在教皇西尔维斯特面前,教皇向他献上一尊金质雕像,似乎象征着罗马城。

这一传奇事件后来成为教会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同时也赋予教皇世俗统治权。在画作中,西尔维斯特一世采用了克莱门特七世晚年(1523-1534年在位)的成熟面容,当时他在现存的圣彼得大教堂中被描绘成这样。

场景设定在一座仿古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内。教堂拥有一个以透视法展现的早期基督教长形中殿,后殿装饰有马赛克,圣彼得使徒的墓穴被扭曲的柱子环绕,位于祭坛后方。背景中,通过一系列引导视线深入场景的人物,呈现出赠予时刻。

教皇坐在宝座上,从皇帝手中接受一座象征其对城市主权的金色罗马雕像。瓦萨里在这些人物中列出了许多肖像。

基督教对异教的胜利

基督教对异教的胜利 基督教对异教的胜利

由教皇利奥十世(1513年至1521年在位)委托制作的木制天花板,在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在位期间被替换为新的壁画天花板。

该项目委托给西西里艺术家托马索·劳雷蒂,他于1582年开始工作,并在西斯都五世(1585年至1590年在位)的教皇任期内于1585年完成。

天花板的四个角落描绘了格雷戈里十三世的成就,而上方浮雕则展现了君士坦丁大帝生平中的四个重要场景,并配有西克斯五世的纹章符号。

在中央面板中,劳雷蒂描绘了基督教战胜异教的场景,象征着异教偶像的铲除及其被基督形象取代,这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帝国范围内颁布的法令。

围绕中央面板,艺术家描绘了意大利的八个地区,每个四边形拱顶各两个,同时还描绘了三个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