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厅的修复

君士坦丁大厅的修复 君士坦丁大厅的修复

6月26日,梵蒂冈博物馆将在其周四博物馆活动计划中,专门举办一场重要活动,以庆祝拉斐尔画室中最大的房间 ——君士坦丁大厅内壁画系列的修复工程圆满完成。

此次修复工作始于2015年3月,最初集中于东墙,该处绘有壮丽的《十字架显现》场景,并于2024年12月随着穹顶中央大型绘画挂毯的修复工作完成而告一段落。

整个项目由15至16世纪艺术部协调,由绘画与木质材料修复实验室科学研究部合作完成,并得到了梵蒂冈博物馆艺术赞助人协会 纽约分会的慷慨支持。

壁画的清洁工作,以及对墙壁和穹顶装饰的整体形式与美学价值的修复,揭示了许多值得从历史、批评和技术角度探讨的课题,这些复杂而富有启发性的议题标志着对拉斐尔、其工作室以及16世纪重大艺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君士坦丁大厅在文献中被称为“Aula pontificum superior”,以区别于位于博尔贾公寓楼下层的“Aula pontificum inferior”。该厅原用于举行官方仪式,如枢密会议或庄严的婚礼宴会,以纪念授予基督徒宗教自由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而得名,其装饰经历了多个阶段:在莱奥十世(1513-1521)和克莱门特七世(1523-1534)的梅迪奇教皇时期,我们得以欣赏到拉斐尔创作的墙面油画《Comitas》和《IustitiaIustitia》,以及其工坊绘制的巨型壁画,这些画作由朱利奥·罗曼诺和乔瓦尼·弗朗切斯科·彭尼创作,描绘了《十字架的显现》(或《圣母显现》)、《米尔维奥桥之战》、《君士坦丁受洗》和《罗马的捐赠》;在保罗三世法尔内塞教皇(1534-1549)在位期间,他负责了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的部分作品;最后在格雷戈里十三世·邦孔帕尼(1572-1585)和西克斯图五世·佩雷蒂(1585-1590)的教皇任期内,天花板由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的弟子托马索·劳雷蒂装饰,他创作了标志性的《基督教战胜异教》画作。如今,乌尔比诺画家以油画创作的两幅非凡人物像、墙面场景的宏伟规模,以及劳雷蒂通过穹顶壁画营造的精妙视觉错觉——其中中央的假挂毯堪称透视幻象艺术的巅峰之作——使这间经过全面修复的房间,其装饰与 iconographic 丰富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康斯坦丁大厅壁画修复工程历时十年后,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墙上的油画,拉斐尔的两幅油画人物像、朱利奥·罗曼诺及其合作者的四幅壁画,以及劳雷蒂对穹顶的后续装饰,以不同的绘画手法,共同构成了一份更新且非凡的见证,堪称罗马16世纪初至末期绘画艺术的真正“层叠文本”。

会议将由梵蒂冈博物馆馆长芭芭拉 ·贾塔(Barbara Jatta)致开幕辞,并由15至16世纪艺术部策展人法布里齐奥·比费拉利(Fabrizio Biferali)、绘画与木雕修复实验室负责人弗朗切斯卡·佩尔塞加蒂(Francesca Persegati),以及科学研究部负责人法比奥·莫雷西(Fabio Morresi)出席。弗朗切斯卡 ·佩尔塞加蒂与修复大师法比 奥·皮亚琴蒂尼,以及科学研究部主任法比奥·莫雷西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将参观君士坦丁大厅,届时将展示该作品的保护修复工作。

君士坦丁大厅的修复 君士坦丁大厅的修复

有些空间回响着空旷。君士坦丁大厅便是如此,这不仅因为它是梵蒂冈宫殿中拉斐尔画作系列中最大的房间,更因为这座建筑绘画杰作远不止于单纯“容纳”艺术。它本身就是艺术,与政治对话,讲述故事,营造场景。随着修复工作完成,它再次变得可感知——更重要的是可解读——以全新的视角呈现。

十年间,众多专家投入大量心血,历经数百天的研究、诊断、激光扫描、反射摄影、显微观察与精心刷洗,最终形成明确目标:理解这间房间,而非仅仅“复原”它;释放其内在生命力,将其重新纳入公共话语体系。

2024年12月完成的修复工作在即将到来的禧年之际得以呈现,但它远不止于任何形式的仪式性展示——事实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声明。君士坦丁大厅不应被被动观赏。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一个多维度的叙事,一个重获新生的剧场。康米塔斯与 正义,拉斐尔——或更准确地说,他留下的寥寥无几——以两幅油画形象存留在墙上,与他所创造的一切同在。

这间房间讲述了继位的故事,如何组织一个工坊,最终将遗产转化为语言。朱利奥·罗曼诺和乔瓦尼·弗朗切斯 科·彭尼将以宏伟的壁画完成墙面装饰:十字架的异象、米尔维安桥之战、君士坦丁的洗礼,以及罗马的捐赠

这些作品共同表达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他们有权统治,因为他们对君士坦丁的描绘赋予了这种合法性——君士坦丁被描绘成一位圣人。绘画并非装饰,而是构建意识形态。百年后,托马索·劳雷蒂到来。他在穹顶绘制了《基督教战胜异教》——作品仿佛源自某种几何梦境:模拟挂毯与透视装置同时突破物理定律,或向观者扑来。这确实是一场精巧的曼耶利主义盛宴,其中线条化为精神建筑,天花板化作视觉迷宫。它超前于时代,但如今终于得到应有的认可。梵蒂冈博物馆馆长芭芭拉·贾塔(Barbara Jatta)负责协调此次修复工作,并在每个阶段都以极致的细节关注推进项目。

 

红外反射摄影 红外反射摄影

对她而言,这意味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一种在不僵化保存的前提下进行传承的尝试。她的创作是对这样一个普遍现实的回应:博物馆有沦为陈列已知事物的仓库之虞。她将博物馆重新定义为一个提出问题的空间。

君士坦丁修复厅提出了许多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些甚至令人不安:欣赏一件艺术品意味着什么?权力是如何被呈现的?艺术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她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绘画修复由法比奥·皮亚琴蒂尼(Fabio Piacentini)和弗朗切斯卡·佩尔塞加蒂(Francesca Persegati)负责,而法比奥·莫雷西(Fabio Morresi)及其诊断团队则像对待考古遗址般对整个房间进行了扫描。

他们的工具包括红外 反射摄影紫外荧光、层位分析和3D建模——这种揭示绘画层的方法极为严谨,一层层剥离,没有走捷径,最终呈现的并非简单的表面修复,而是深刻的揭示。还有更多。更令人着迷的是,这间房间始终忠实于其历史。它并非一个藏身之处,也不是被玻璃罩住的过去碎片;它更像是一种防御机制。作为15至16世纪艺术策展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君士坦丁大厅讲述了一个完整百年的故事——它的教皇、它的危机、它的政治抉择。从莱奥十世的人文主义到西克斯五世的反宗教改革,以及特伦托会议的动荡,这些图像并非“美丽”;它们是必要的。

君士坦丁大厅 君士坦丁大厅

这些图像承载着沉重的信息,既关乎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关乎那些早期的观者。今日凝视这些作品的人,不再仅仅是红衣主教和大使,而是一个极为多元的群体,其中包括学生、游客、闲散观者、信徒以及艺术爱好者。这种差异彻底改变了观赏体验。这间展厅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传递着美与困难并存的体验。与之对话,便是穿行于意义的网络之中——这些意义揭示了图像无需立即清晰明了,面孔可能隐藏教义,笔触中亦可蕴含对权力的诠释。

君士坦丁厅不再是,或许从未真正只是“拉斐尔最大的房间”。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能够包容世界的全部。如今,经过修复、重见天日并被重新审视,它再次准备好讲述另一个故事,带着它所有的层次、幽灵和矛盾。或许我们当下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不愿简化,反而渴望复杂化的空间。一种不提供慰藉,而是引发思考的努力。一幅讲述历史的壁画提醒我们,当下——如同艺术本身——拥有多层意义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