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戈的火之室

博尔戈大火 博尔戈大火

博尔戈的火之厅是拉斐尔在梵蒂冈宫殿中绘制的第三间房间,紧随《签名厅》和《赫利多鲁斯厅》之后。委托绘制后两者的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于1513年去世,该项目由其继任者教皇莱奥十世继承,但经过了一些重大改动。

教皇此次推动的 iconographic 计划受此前装饰两间房间时存在的宗教和政治紧张局势影响较小。壁画与所装饰房间的原功能(可能曾是教皇餐厅)无关,而是以宫廷风格颂扬在位教皇,通过歌颂两位同名前任教皇——利奥三世和利奥四世——的功绩来彰显其权威。《博尔戈大火》(Burning of the Borough)场景描绘了利奥四世在位期间发生的神迹。罗马博尔戈区靠近梵蒂冈的木屋区突发大火。尽管民众奋力扑救并动员起来,火势仍难以控制,直至教皇从宫中现身,以祝福之手成功扑灭火势。

拉斐尔从1514年至1517年间断性地创作了《火之厅》(Stanza dell'Incendio)。由于忙于无数教皇委托的任务和重大责任,包括担任新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大师本人很少亲自参与创作,几乎仅限于描绘火灾的壁画,这幅壁画恰恰是整个房间的命名来源。

相反,他将完成剩余三幅场景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工坊;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基于他自己制作的草图和研究进行的,而在其他情况下,拉斐尔允许他的合作者有更大的自由,这并不总是导致在质量上的一致结果。

博尔戈大火 - 分析

场景缺乏一个统一的建筑背景,无法容纳众多人物,这与《雅典学院》的情况相似。

在此情况下,我们面临三个截然不同的背景,它们似乎像戏剧舞台的幕布般在同一舞台上滑动。

这些背景为历史提供了笼统的、几乎象征性的参照,但并未构成现实主义的场景。

与背景设定一样,人物也并非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拉斐尔专注于刻画个体人物,通过展现丰富多样的夸张动作,细致描绘其裸体形态,并深入探索人物的复杂情感。

例如,注意前景中那位目睹奇迹的女性,她张大了嘴巴,流露出惊愕的神情。

博尔戈的火灾 - 女子
博尔戈的火焰 - 埃涅阿斯

左侧的难民群像灵感源自埃涅阿斯的故事,这位特洛伊英雄在特洛伊城被大火吞噬时,背着年迈的父亲安基塞斯,怀抱幼子阿斯卡尼乌斯逃离故土。

这一细节是拉斐尔对古代世界的致敬。

奥斯蒂亚战役

奥斯蒂亚战役 奥斯蒂亚战役

奥斯蒂亚战役(849年)中,教皇利奥四世(在位847年至855年)的军队与撒拉森人军队展开激战,这场战役庆祝了教皇军队的奇迹般胜利,同时也提到了教皇利奥十世(在位1513年至1521年)发起的对异教徒的十字军东征。

奥斯蒂亚战役描绘了教皇舰队在849年对奥斯蒂亚港发动的攻击中击败撒拉森舰队的场景。在壁画中,左侧正在感谢的教皇具有利奥十世的特征,暗示了他曾徒劳地号召对奥斯曼土耳其人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右侧前景中,一些穆斯林战俘正被卸下船只,并被残暴地带到教皇面前,他们跪地屈服,这一主题源自罗马艺术中的“被俘者”题材。

拉斐尔通常仅被认为是教皇和红衣主教肖像的作者。

查理曼大帝加冕礼

查理曼大帝加冕礼 查理曼大帝加冕礼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可追溯至查理大帝的加冕典礼,该典礼于公元800年圣诞夜日落时分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

这幅壁画很可能指的是1515年教廷与法国王国签署的《博洛尼亚协定》,因为在这幅壁画中,795年至816年在位教皇利奥三世以利奥十世的形象出现,而查理曼大帝则以弗朗索瓦一世的形象出现。

查理曼大帝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的场景发生在800年圣诞夜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很可能指的是1515年在博洛尼亚签署的《博洛尼亚协定》,该协定是教廷与法国王国之间签订的条约。在这幅壁画中,教皇被描绘成莱奥十世的形象,而皇帝则以弗朗索瓦一世为原型,后者恰好在绘画创作时担任法国国王。

大师本人对这幅作品的创作参与甚少,其完成主要依赖于他的学生。画面以对角线轴线布局,引导视线深入画面深处,在装饰有圣彼得钥匙的教皇华盖下,加冕仪式正在举行。这一场景位于一个被红衣主教、主教和士兵环绕的礼堂内

画面左前方,一群侍从正忙着在供奉桌上摆放大型银器和金器,以及一个金腿的架子,呼应了罗马帝国凯旋游行的主题。

利奥三世的辩护

利奥三世的辩护 利奥三世的辩护

《利奥三世的辩护》描绘了查理曼加冕前夕发生的一幕:教皇利奥三世针对前任教皇哈德良一世的侄子们散布的诽谤,重申了“基督的代理人仅对上帝负责”的原则。

这幅壁画完全由学生创作,庆祝了800年12月23日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宣誓仪式,莱奥三世在此宣誓,"在无人强迫且未受任何人审判的情况下",免除自己因哈德良一世的侄子们提出的虚假指控而承担的责任,这一宣誓恰逢查理曼加冕前一天。与该厅其他壁画一样,教皇的形象被描绘成与利奥十世相似。

从上方回响着卷轴上铭刻的文字:“Dei non hominum est episcopos iudicare”,意为“审判主教的权柄属于上帝,而非人类”。这一表述明确指代1516年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对博尼法斯八世《Unam sanctam》教令的认可,该教令确立了“唯有上帝才能审判教皇职责”的原则[7]。该文本源自博尔塞纳弥撒的结构。

天花板

天花板

1508年,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在位1503-1513年)委托皮耶罗·范努奇(即佩鲁吉诺)绘制天花板。

该 iconographic 方案与朱利叶斯二世在位时该房间的功能相关,当时该房间用于举行圣座最高法院(即“恩典与正义签字庭”)的会议,而他本人曾主持该会议。事实上,佩鲁吉诺在这四个圆形浮雕中描绘了通常被称为“正义之太阳”的主题,包括坐在天使与智天使之间的造物主、基督受魔鬼诱惑的场景,以及基督夹在仁慈与正义之间的形象。

佩鲁吉诺的天顶画描绘了圣三一主题。在金色的背景上,丰富的怪诞图案中包括圣父与天使和智天使,基督在仁慈与正义之间,圣三一与使徒,基督作为“正义之光”,以及基督被魔鬼诱惑的场景。装饰风格以对称和强烈的“恐惧空白”为特征——事实上,每一个可能的空间都填满了天使、智天使和炽天使——柔和的 pastel 色调与强烈的蓝色背景形成对比,装饰周围则以金色的装饰元素为主。

由于这些装饰与不同装饰风格的关联,穹顶上的圆形装饰与下方大型半圆形装饰中的场景之间并无特定关联。